地球独子”——普陀鹅耳枥落户昆明植物园

来源:      作者:       2016-04-26      浏览次数:

      普陀鹅耳枥(Carpinus putoensis),桦木科鹅耳枥属落叶乔木,为中国特有种植物。1930年由著名植物分类学家钟观光教授发现,1932年由林学家郑万钧教授命名为普陀鹅耳枥。目前仅存1株普陀鹅耳枥野生植株,位于浙江舟山普陀山风景区的佛顶山慧济寺西侧,树龄约250年。是《国家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名录》中现存植株最少的一个物种,有“地球独子”之称。1999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等级(CR)。2011929日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太空育种试验的四种中国特有树种中就包括普陀鹅耳枥。 

  2000年开始,浙江省舟山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俞慈英女士带领的研究组对该树种的保护和解濒技术进行了持续的攻关研究;通过有性和无性繁殖的方式,不断扩大子代种群规模,如今繁育的普陀鹅耳枥子代苗木已经达到3万余株,创造了该物种人工子代群体数量的新纪录。 

  4月上旬,正值普陀鹅耳枥花期,应浙江省舟山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邀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昆明植物园主任孙卫邦一行4人到舟山市进行普陀鹅耳枥繁育的考察和引种工作,并携带着昆明植物园人工繁育的极小种群明星植物——华盖木小苗,云南特有树种,作为物种交换的“礼物”,也是昆明植物园在舟山林业科学院开展异地保育工作的尝试。在王国明副院长和俞慈英老师的带领下,考察团参观了普陀鹅耳枥繁殖苗圃和实验基地,不同育种代的普陀鹅耳枥种苗规划得整整齐齐,且幸运地看到了普陀鹅耳枥首次开放的雌花和雄花。同时考察团还在普陀山的佛顶山见到了250岁的“地球独子”,及周边茶花园及南山坡营造的79株普陀鹅耳枥F1代人工居群,正值花期。 

  昆明植物园90年代曾引种过普陀鹅耳枥1株,因小苗太弱,未能成活。2015年开始规划配置极小种群植物展示小区并对其展示植物进行定期科学观测和记录,其主要目标物种之一就是普陀鹅耳枥。本次考察结束后,俞慈英慷慨地赠送了60株普陀鹅耳枥小苗给昆明植物园,另外还有珍稀特有物种普陀樟(Cinnamomum japonicum)、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 sericea)和红茴香(Illicium lanceolatum)各10株。回昆次日清晨,这些省外的“贵客”就在昆明植物园安家落户,定植在极小种群植物展示区和保育苗圃。目前,它们存活状况良好。至此,昆明植物园成为舟山市外全国迁地保护普陀鹅耳枥原生地繁育种苗最多的植物园。这次引种收获颇丰,为昆明植物园的珍稀濒危植物引种驯化和迁地保护工作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据悉,普陀鹅耳枥岛外迁地保护的最早单位是杭州植物园,1978年采集种子,培育出15株实生苗。后来,南京植物园、上海植物园、庐山植物园等多家单位也陆续开展了普陀鹅耳枥的引种驯化和迁地保护工作。人为毁林开垦是导致普陀鹅耳枥种群规模骤减和野外生境巨变使其处于濒危状态的直接原因;花期降雨和大风是造成其雄花散粉和花粉传播障碍,雌花受孕困难,另外,雌雄花序分布格局不合理、花粉活力低、果壳坚厚、种子品质低劣等是导致其濒危的生物学原因。然而其不能实现自我更新和维持等诸多科学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物种保护工作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工程,抢救性保护和系统的科学研究还任重道远。 

苗圃考察

普陀鹅耳枥花序及250年树龄的“地球独子”

昆明植物园PSESP展示区定植的普陀鹅耳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