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来源:     作者:     2023-02-01     浏览次数: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The Germplasm Bank of Wild Species,以下简称种质库)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共建,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进行管理。其总体科学目标是建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亚洲一流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设施和科学体系,使我国的生物战略资源安全得到可靠保障,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源源不断地提供所需的种质资源材料及相关信息和人才,促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切实地履行国际公约、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物质基础。

种质库项目于1999年由吴征镒院士提议建设,2005年正式开工,2007年建成并投入运行。经过十余年的运行发展,现已具备强大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藏与研发能力,除了有效保存野生植物种子、植物离体材料、植物DNA、微生物菌株、动物种质资源外,还拥有先进的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共享管理系统,以及集功能基因检测、克隆和验证为一体的技术体系和科研平台。

一、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藏

种质库现已保存我国本土野生植物种子1130590738份;植物离体培养材料219426200份;DNA分子材料854169144份;微生物菌株232023200份;动物种质资源225380362份,是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与英国千年种子库、挪威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等一起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领跑者。它使我国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特别是我国的特有种、珍稀濒危种、具重要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使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快速、高效研究利用成为可能;也为我国在未来国际生物产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前沿研究

针对种质资源库保存的丰富种质资源,以国家战略生物资源的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为导向,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为主要研究手段,对植物进化、环境适应和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相关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索,并有目的地挖掘特殊环境的基因资源,发明种质资源保存利用的新技术。在植物“生命之树”构建、系统发育基因研究、重要性状的遗传解析、种质创新应用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2022年示范推广食用菌林下生态培育1.56万亩,带动农户致富增收与乡村振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种质库科研人员牵头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边会,为2020后全球植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制定和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提供科学支撑。动物种质资源库牵头发起“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DNA barcoding)”、“万种基因组计划(Genome10k)”、“家犬基因组研究国际联盟(Dog10K)”等国际合作,参与承担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科院先导A等重大项目,建设“国家青藏高原动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参与国际标准《ISO/TS 20388-Requirements for the biobanking of animal biological material》转国家标准《动物生物样本保藏要求》等工作。近年来在野生动物适应性进化、家养动物起源与驯化、濒危动物保护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建成全球最大的植物寄生线虫生防微生物库,登记杀线虫生物农药,获得农药登记证并实现产业化应用。

三、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共享服务

2017年,依托种质库建设的“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正式被科技部、财政部列入我国首批28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之一。2019年,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更名为“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成为我国30个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之一。

此外,种质库已通过http://www.genobank.orghttps://seed.iflora.cn/网站,实现了植物学基础信息,资源保藏信息以及保藏现状等信息数据和种质资源实物共享;发布“中国种子形态数据库”(测试版)  http://www.genobank.org/csmd/。近年来,种质库累计服务用户单位368个,服务用户3610余人次,服务各类科技计划167项,分发14706份总DNA170102G数据,94039DNA条形码,10510份活体材料,共享特种仪器设备1561人次,向218家机构分发共享19306份,共825253粒植物种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种质库必将在我国生物战略资源保护和未来国际生物产业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国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种质库大楼


冷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