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一带一路”: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应邀参与种子保存技术国际培训班授课

来源:     作者:蔡杰     2017-09-14     浏览次数:

201794日至8日,应植物园保护国际(Botanical Garden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简称“BGCI”)邀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蔡杰博士参与了在尼泊尔国家植物园举行的“种子保存技术国际培训班”,并对与会学员授课。此次培训班由植物园保护国际、尼泊尔林业与土壤保护部植物资源司和爱丁堡皇家植物园联合举办,来自印度、不丹、巴基斯坦和尼泊尔国家植物园、国家标本馆的18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培训班部分学员与授课人员合影 

  培训期间,蔡杰博士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历程和最新进展,并对种子采集和储藏的理论、野外实践等环节进行了参与式的授课。此次培训班使各国学员对种子库在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野生植物种子库建设运行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进行采集前评估 

  蔡杰博士与BGCI同行还访问了尼泊尔农业部的农作物种子库和尼泊尔科技研究院的喜马拉雅种子库,并参与了林业与土壤保护司拟新建种子库的前期讨论。通过此次出访,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得到国际同行的肯定,也为中尼双方在种子库建设、种子保护技术交流和人员互访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访问尼泊尔的种子库 

  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设和运行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以下简称“种质库”)是中国科学院管理下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旨在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我国的野生种质资源。种质库于2008年投入运行,目前已收集保存各类野生生物种质资源1万多种,中国32%植物物种的种子已得到妥善保存,为我国战略生物资源的储备和安全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为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实现“中国植物保护战略”的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面向“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过程中,种质资源库将成为沿线各国在本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种质资源保存的典型示范工程例,并在合适的条件下提供决策咨询、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