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3日-18日,“野生植物种质资源采集保存技术高级培训班”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举办。本次培训班由全国科学院联盟生物多样性分会、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办,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承办,吴征镒科学基金会、云南省植物学会协办。来自云南、广东、江西、四川、青海、江苏等14个省(市)的自然保护区管护区、林草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所、高校的49位名科技人员参加了培训。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永平,种质资源库主任李德铢以及云南省林草局、全国科学院联盟生物多样性分会相关负责人分别或全程参加了培训班开班和结业仪式。
本次高级培训班旨在提高我国从事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管理和研究科技人员的业务技能、促进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课程内容针对自然保护区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科研单位相关科研人员,邀请彭华研究员、孙卫邦研究员、杨湘云正高级工程师、杨俊波正高级工程师,云南河口县林业和草原局张贵良副局长等专家和昆明植物所种质保藏中心、标本馆从事野生植物资源管理的青年骨干作主题报告。报告内容涵盖 “中国植物区系”、“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进展”、“植物种质资源分子鉴定与应用”、“野生植物种质资源采集概论”、“种子保存原理与种子储藏类型”、“GPS数据与图像管理”等方面,对开展野生植物资源采集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开班仪式
授课
培训期间,在种质保藏中心的组织带领下,学员们前往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植物种质资源采集的野外实践操作。白天分组完成标本、种子、DNA材料、图像、数据等材料的野外采集工作,晚上回到驻地清理种子、整理标本、数据和图像等,全面而真实地模拟开展野生植物种质资源采集活动时的工作情况,使学员们充分掌握采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通过培训班的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来自生物多样性管理和保护事业一线的学员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的方法策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植物分类学基础、野生植物种质资源采集与保存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野外实践
结业典礼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剧增,加上人类活动的加剧,全球和区域性生物多样性呈急剧下降态势。开展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抢救性系统收集和保存,已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我国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2007年以来,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云南省林草局支持下,先后举办了七期“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和保存”培训班。已有全国42个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公园、6个林业局、5个高校、14个科研院所和3个国际组织(机构)的科研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受到广泛欢迎。提升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建设和人才储备,带动了区域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种质资源保藏的活动。
培训班合影